佳焱

免费分享

中西贯通,五位一体,脑科学+心理学+阳明心学+人工智能+猎头职场

解疑问答

Q:抑郁、情绪异常的暴躁和争斗,好像这个年龄的孩子心理状态非常脆弱、不稳定,为什么这个阶段是如此的不稳定?


我们知道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已经开始与自己的家庭分离了,开始更多地和学校、自己的朋友们建立关系。在这样新的阶段、新的关系里,他们自身的身份认同、价值观、“超我”等一直是摆荡的,甚至是困惑的。


在情感耐受能力的发展方面。青少年在这个阶段,他们所谓的情感耐受能力还没有充分地发展出来。包括我们所说的道德发展,实际上最终决定的阶段,要过了青春期末期,直到成年早期才能逐步形成。

基于这种尚未充分发展的情感耐受力,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,如果有些情绪的话,不管是关于暴怒,还是相关于抑郁,他都倾向于去见诸行动。只有在未来发展出更好的情感耐受力之后,他们才能够表现出较好的自我控制的部分。

同时,这个阶段的孩子们一方面需要面对性化的、攻击性的量级与一个25岁的人需要面对的,没有什么区别的。另外一方面,他们自身的稳定性和控制能力则和一个17岁的孩子相比也是没什么区别。

Q:我们知道婴儿期的时候,讲到对婴儿来说,最主要的活动是饮食和睡眠。当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出现长期的进食障碍,想问问青春期的这个进食障碍和婴儿期发生问题的关系是怎么样的?


我们讲过婴儿期的时候,婴儿最主要的行为或任务是吃东西和睡眠。吃东西是指要么妈妈母乳喂养,或者有的时候可能是用奶瓶喂孩子。喂养不仅仅是婴儿身体成长发育需要,通过进食,最终也会形成一些依恋型的关系。在依恋型关系里他感觉到,我是被爱的,我是被照顾的。孩子慢慢地可以体验到,我是可以信赖他人的。在此基础之上,他慢慢地也发展出关于自身的身份认同的部分,就是"我是谁"。

在喂养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,喂养者要和孩子之间有眼神的接触,需要让孩子通过这个眼神的接触感觉到自己是被爱的,被接纳的。而只给他吃的,但不给关注的话,会让孩子觉得是不是我有问题。

在青春期,尤其是我们现在所讲的青春期的第二个阶段(青春期中期),在孩子们身上发生的最大的事情是身体的变化,他们开始变得极度的自我关注,开始非常关注自己到底看起来是什么样子的,我的体重到底有多少,且不断地和自己的朋友进行身体上的比较。

在这样一种阶段性的情形下,如果他们过去有过羞耻的体验,有被别人羞辱过的糟糕的经历,比如被他们的父母羞辱过,他会表现出一些跟进食相关的担忧,我够不够瘦,我看起来到底怎么样等等,这些可能都是长期进食问题的一个开端。

在青少年这个年龄,提到进食障碍的时候,我们大概能举出十多种引发这个问题的背后的原因。如果要抓一些更核心的东西的话,希望大家想想这个系列文章反复告诉大家的,成长中每一个阶段都会影响后续的阶段,或者说现在的阶段都是被前面的阶段,以各种方式或形式影响着的。

因此,这个时期很大一部分进食障碍问题的孩子,通常都有关于共情、依恋、安全感这些重要方面的扰动,而这些重要功能的扰动,通常都发生或来自于他们婴儿期的那个阶段,即生命中的头两三年。

另外的原因,可能是母亲过于侵入,她一直把孩子当婴孩,都长大到7、8岁了,还把他当一个小婴孩在喂养。这个被当成婴儿喂养的孩子进入到青春期的时候,就会有一个冲突,一方面和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,另外一方面是关于自身的分离。

在进食障碍的症状中,其实里面有不同的象征性的存在。对于这样的女孩子,背后可能存在着一个动力是她自发的,希望同时实现的两种无意识的愿望:

一个愿望是“拒绝母亲”,因为妈妈总想让我吃东西的,那我闭上嘴,告诉你不吃。这种女孩子的违逆、拒绝,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“分离”进行的,试图建立一个自己和母亲相分离的自我意象。

另一个愿望是说我不吃,你来照顾我吧,你来控制我吧。我们知道,一旦一个孩子开始不吃东西的时候,反而会让父母有更强烈的"我一定让你吃点什么"的愿望。而这则是孩子对母亲控制的一种“反向形成”,就是孩子反而控制了母亲。然后,不难想象,当症状严重到需要把她送到医院去,收治住院,这个时候医院的工作人员,他们最优先级、最关注的当然是喂这个孩子一些什么,好像通过这样的方式,她又把自己完全地交给别人。

简单讲,这个阶段女孩子的进食障碍,背后动力可能有两种无意识的愿望,一方面关于自己的身份认同,我是和你“分离”的,我是和你不一样的。另外一个无意识的动力和愿望就是她实际上通过这个方式来“操纵”父母,使得父母开始对她进行“侵入性”的反应,这样她就会重新回到一种“共生”的关系连接中。这两种无意识的愿望是同时存在的。

当我们看到那些障碍的病理性问题的时候,你会发现身具这样一些问题的青春期孩子,他并不仅仅是有这里提到的青春期中期的冲突。在他身上,往往同时会有第一性器期留下来的一些问题,甚至有潜伏期包括青春期早期的困难。

还有和女孩进食障碍相关的一点在于,如果她过去有被性侵的历史,当进入到青春期中期的时候,就会开始有性化的一些表达。你能够看到创伤如何在女孩发展到青春期中期,身体进行性化表达时的有所展现。比如进食障碍中女孩试图通过饮食来控制自己的身体,也是一种“见诸行动”,它实际上活现出来的是我的身体正在被侵入,我的身体正处于危险之中,这可能都是对于过去创伤的一种表达。

尤其是那些在潜伏期被性骚扰的女孩子,成长到青春期的时候,她们对于长大会有一种极度的恐惧,有的时候就可能会通过不吃东西试图来停止身体的成长,因为她特别害怕自己的身体变成一个成熟的女性的身体。


也可能有的时候进食障碍背后的动力就在于如何去防御,或者去保护那种恐惧的感觉。为什么恐惧呢?因为一旦长到青春期,可能就真的会有那些让她感到非常害怕的性的活动。

所以,这里希望大家通过所举的例子背后的各种可能性,去看到各个阶段是如何影响症状的背后的动力。

Q:现在一个经常可见的现象,就是孩子拒绝上学而失学或退学,在高考之前也会突然出现一些这样的问题,请老师讲一下这个部分。


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大问题,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流行病性的现象。

个中缘由毋庸置疑因人而异。首先,尤其是在这些青少年跟自己的父母有一种共生性联结的时候,这种关于学习的困难和问题,更容易出现。

所谓“共生性联结”,其中有很多表现,比如这个孩子,可能十三四岁了,还和自己的父母睡在一张床上,就会使得他们很难去发展出属于自身的自我意象的部分。而对于高考,这意味着他们可能马上要和自己的父母分离了。也就是说当他们面对要升学考试了,要高考了,这个关于我要上大学了,要和父母分离了的想法直接把他们吓坏了。

此外,大家都知道孩子在这个年龄开始叛逆。叛逆的方式是什么,你想要什么我就不干什么,你想我上学我就不上。还有一点要补充的是,在所有的国家、所有的文化和历史情境中,父母对于决定孩子到底有多大程度的自由可以去表达自己的攻击性,这个部分可能都存在着问题。


通常孩子不去上学的时候是有一种无意识地指向父母的愤怒。父母对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各种要求,这些要求有的是正常的,有的可能是过于限制性的,这不难理解。

一旦我们开始和这些拒绝上学的孩子做工作的时候,首先就要关注于他们对于父母隐藏的愤怒,以及因为要“惩罚”父母而带来的内疚的感觉。包括其中混杂着的一些焦虑的感受,比如不能和母亲分离。可能都是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。


也许这个问题表现出来的是学习以外的环境适应或人际困难,比如在学校里同学们不喜欢我,大家都排斥我(也不排除有被霸凌、欺负的可能),老师对我太刻薄了等等。

还可能会有另外一种症候群,就是老想当第一,必须是第一,得不了第一,就会非常地憎恨自己,而选择自我放弃和逃避。

孩子失学或退学,父母没有办法迫使孩子回去,这时候,只能采取另外一种干预策略,被称为“非侵入性”的干预策略,就是在孩子愿意的情况下去讨论这个问题,首先弄清楚问题背后真正的原因,才能决定我们可能有哪些不同的干预措施。

智慧照亮家庭教育的道路,暖心引领父母孩子的旅程


佳焱家庭学堂,立足于人工智能与脑智智能的辉煌交汇点,以科技为引领,推动家庭教育的创新与变革。我们深知传统家庭教育模式的局限,因此,在吸收中西家庭教育最新成果的基础上,融合阳明心学智慧、人工智能技术、脑科学原理、心理学洞察及职场实战经验,致力于构建一个前沿、系统且科学的家庭教育生态体系。我们的教育理念是秉承天道,顺应天性,唤醒天赋,引导孩子发现并实现天职。


扫码 加微信获取适合孩子成长的完美规划关注抖音,我们定期会更新一些适合家庭教育,适合孩子成长发展的视频。


18911096155点击电话咨询,获取最新讯息,享受最高福利!